English

悲壮与崇高

1999-06-03 来源:光明日报 马 威 我有话说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素材,从中选取最能表现民族精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为创作对象,将其搬上荧屏,加以艺术创造,是一切有责任感有作为的电视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职责。值此香港“新界”人民武装抗英一百周年之际,又适逢香港回归两周年前夕,作为向国庆50周年献礼的重点片,尤小刚、陶玲玲执导的根据霍达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补天裂》,以独特的视角,翔实的史料,雄浑的基调,昂扬的爱国主义激情,艺术地表现了人们还不熟知的百年前香港拓界、新安县人民万众一心、奋起抗英保土而惨遭镇压的一页惨痛而悲壮的历史,展现了我国近代仁人志士至死不渝反抗英国殖民主义统治的高尚精神境界。

《补天裂》的编导者深知,讴歌爱国志士,重要的不是告诉人们他们做了什么,而是他们做的这些,对于今天的时代和社会,对于国家和民族有什么积极意义,引导人们去寻找英雄行为的思想社会根源。爱国志士易君恕、邓伯雄联合十万乡民在武装抗英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痛恨英夷、鄙视汉奸的民族义愤,不畏强暴、不可征服的民族气概,国家为重、整体至上的民族大义,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民族大勇和崇高气节,一致对外、共御外侮的民族凝聚力,都显示了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鼓舞人民去为正义的事业和国家的富强而奋斗。

《补天裂》主要的艺术成就,就在于它塑了众多的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比如,同样是爱国志士、清末举人的形象,易君恕和邓伯雄各呈异彩;同样是英国殖民者的形象,卜力、骆克、梅轩利和纳塞,也互不雷同;同样是清廷官吏的形象,李鸿章、谭钟麟、方儒,则更是个性鲜活。还有“海山堂主”区眉娘、汉奸、香港恶少迟孟桓的形象,也是栩栩如生的。当然,其中塑造最为成功、最有光彩的还是处于全剧矛盾中心的爱国举人易君恕,英国牧师苦翰及养女倚兰这三个崭新的人物形象。

易君恕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内忧外患、风云变幻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备受屈辱而又顽强抗争的时代。易君恕正是这一时代之子,也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他的悲剧命运、英雄行为和崇高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首先就是从他与港英殖民者入侵的血与火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从他那大起大落、曲折跌宕的人物独特命运中表现出来的。全剧开篇不凡,先声夺人。从“险”处入手,置全剧的主人公易君恕于清政府通辑、追捕之中。他亡命天涯、生死未卜的命运,牵住了每个人的心。正当他将束手被擒的千钧一发之际,却意外地被林牧师搭救。到达香港后,他本可以有多种选择;或是去日本,寻找康有为;或者干脆住在翰园,接受林牧师教化,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基督徒。但他却选择了去锦田乡,同邓伯雄一起共图抗英保土大业,说到底,就是他本可以选择生,却选择了死。在英军的猛烈炮火下,抗英斗争失败了,易君恕被捕。在法庭上,他扫视坐在旁听席上的真正罪人港英总督卜力、加士居少将、梅轩利警司,义正辞严,揭露英军屠杀中国人的罪行。他说:“我从受伤落入你们手中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存过一丝生还的幻想。因为,我的祖辈、父辈早就领略过你们用洋枪大炮和鸦片向中国人述说的文明和进步。我愿意用我的热血和头颅唤醒我的同胞——对付列强唯一的办法,是使自己也强大起来。”这掷地有声的话语,不仅像一把利剑,一下子剥开了西方文明的虚伪性,同时也使易君恕在生死考验中,显示出人格的崇高与刚强,他的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就使这部悲剧具有了崇高、悲壮、雄浑的审美特质。

从易君恕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还表现在他作为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不断求索、殚精竭虑地想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的精神追求上。这与他在抗英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相辅相成,融而为一,更加完整地丰富和深化了全剧高扬的爱国主义思想。编导者不是把易君恕仅仅放到侵略与反侵略的矛盾冲突中,而是以这个全剧的主要矛盾为中心,辐射出许多次要矛盾,互相交织,这样就把百年前香港社会的风情、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宗教、文化、乃至帮会等诸方面融汇在一起,立体化多侧面地表现当时的历史风貌。在其中,最能表现他思想性格另一面的是他与林若翰牧师和倚兰小姐的矛盾冲突。倚兰是一个有中国血统但浑身上下洋溢着西方人优越感的纯情少女,她有单纯善良的本性。高傲的性格既是她的资本,又是她孤独心态的反映。她对寄居翰园的易君恕的迂耿不屑一顾,两人开始尖锐对立。后来,由于她知道了自己悲惨的身世,并在易君恕爱国激情和正直人品的影响下,他们相爱了。但为了抗英的大业,易君恕最终还是割舍了恋情,毅然离开了爱人,这里既写了他作为血性男儿也有“儿女情长”的柔情,更写了他“英雄气更长”的豪情。

易君恕以林若翰的恩怨纠葛引起的矛盾冲突,是很有特色的,很新鲜的。剧中突出了这个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他和易君恕在剧中有两次思想交锋。一次是在火车上。他们共同的观点是中国应摆脱经济的贫困和科学技术的落后,应早日富强起来。但如何富强起来,他们的观点却是大相径庭的。依林若翰的看法,应“选聘外籍精英人士担任皇帝顾问和内阁官员,全面整饰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易君恕听后,针锋相对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果真如此,整个中国岂不成了英国的殖民地、保护国了吗?翰翁的主张,中国四万万人当中凡有良知者,都不会赞成,因为“中国人比您更爱中国!”这次交锋,既表现了中西方文化和信仰的巨大差异、互相撞击,同时也表现了易君恕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培育起来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信仰追求和强烈的民族自尊,丰富和深化了全剧弘扬爱国主义思想这个主题。在全剧的最后一集,易君恕行刑之前,林若翰以牧师的身份来到维多利亚监狱看望他时,面对这位“救命恩人”和真诚的朋友、想到因自己抗英而使林牧师受到牵连,遭到不幸,这位有泪不轻弹的举子已经热泪盈眶,对爱人倚兰的思念之情和对林牧师的歉疚之情,融而为一,生动地表现了易君恕丰富的感情世界。但当林牧师要给他做“临终忏悔”时,易君恕却又突然睁开布满血丝的眼睛反问:“忏悔?您让我向谁忏悔?”又说:“不,我根本无罪!为国捐躯是我平生所愿,今日如愿以偿,我已经无愧无悔!……

在全剧的结尾,还有一个颇有象征意味的细节:易君恕被处死后,医院产房里响彻了嘹亮的啼哭声,倚兰生下了“一个黑头发、黑眼睛的华夏男儿”。这意味深长的细节,使我想起一位哲人的一段话:“宇宙中最伟大的奇迹就是生命……生命的毁灭虽然有时会显得深刻而现实,但我们却可以从每一个生命的诞生中感受到一种穿透意识的永恒的力量。它所给我们带来的鼓舞和启示是无法形容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